近日,最高人民法院以“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 促推婚姻家事纠纷诉源治理”为主题,发布一批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案例,集中展示人民法庭在促推婚姻家事纠纷特别是涉离婚、高额彩礼纠纷诉源治理,推动移风易俗等方面的实践与创新。广州市花都区人民法院花山人民法庭“打造‘花好月圆’解纷品牌做实家事纠纷诉源治理”案例入选。
花都法院花山法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牢固树立“抓前端、治未病”理念,打造解纷平台、机制规范、调解促和“三联通”的“花好月圆”家事解纷品牌,努力推动家事纠纷从“化讼止争”向“少讼无讼”转变。三年来,诉前化解家事纠纷2560件,受理的家事案件年均递减20%以上,有关经验做法多次被国家级媒体报道推广。
平台“硬联通”:构建“百花齐放”多元共治格局
聚焦家事纠纷前端化,搭建三个平台,促推形成“党委领导、府院联动、庭村共建”的解纷大格局。
一是紧靠党委领导“畅渠道”。主动融入党委领导的社会治理体系,积极参加征拆联席会议,协助解决征拆衍生的家事纠纷200余件,实现家事矛盾就地化解。成立“百合花香”反家暴工作小组,畅通人身安全保护令申请绿色通道,制发《反家暴权利告知书》,严厉打击家暴行为,2023年受理的家暴案件同比下降66.7%。
二是联动民政部门“防衍生”。在婚姻登记中心设立“山茶花工作室”,建立审判人员指导、公益人员调处的“合家欢”关护模式,联合民政婚调员实时提供婚姻家庭辅导、家庭矛盾化解服务,调解和好165对夫妻。在国际劳动妇女节、七夕节等特殊节日,联合开展普法宣传活动,推进移风易俗,受众超1500人次。
三是形成村居合力“全闭环”。在侨乡村居设立“花侨汇·家事解纷驿站”,借助乡贤能人化解侨民家事纠纷65起,诉前调解成功率达70%。构建“巡回审判+清单问诊”工作机制,开展巡回审判20余场,组织村民“列单”提需求、法官“研单”提对策、村委“发单”提反馈,为村居解决家庭纠纷120余件。深入整治农村高额彩礼陋习,“闪婚后闪离,彩礼还不还?”案获《人民法院报》报道。
机制“软联通”:开拓“向阳花开”预防化解路径
聚焦家事纠纷溯源治,创新三项机制,探索集“监护、教育、探望”于一体的未成年人保护进路。
一是以指定临时监护“补空白”。针对未成年人突发无人监护状况,主动适用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临时监护条款,发出全国首份《指定临时监护人告知书》,指定村委会履行临时监护职责;向民政、村居发出司法建议2份,督促填补监护漏洞、履行监护职责,避免未成年人因无人监护而陷入困境。
二是以家庭教育指导“护成长”。针对教育责任履行缺位的离异家庭,创新发出346份《家庭教育建议书》《家庭教育训诫令》,督促、指导离异家庭家长履行教育责任、转变教育方式,防止孩子因“缺爱”而误入歧途。选派法官担任中小学法治副校长,联合教育局、学校深入开展“家访普法”,促推科学家教、和谐家庭。
三是以破解探望困境“清执源”。针对离异家庭子女探望权纠纷多、探视难等困境,发出全省首份《探望权自动履行承诺书》,提前告知违反承诺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,督促家长自觉配合行使探望权。2022年至今共发出承诺书245份,无一案件因探望问题进入执行程序。
促和“心联通”:创设“花点心思”家事调解模式
聚焦家事纠纷实质解,夯实三个基础,打造“人民调解+专业调解+暖心调解”的特色调解模式。
一是指导人民调解“增助力”。选派3名资深家事法官担任家事调解指导员,推行“集中辅导+随时指导”授课模式,通过“线上线下”多种形式为人民调解员提供实务操作、案例分析等培训指导368人次。其中一名常驻法庭的人民调解员诉前年均化解纠纷326件,被群众亲切称为“金牌调解员”。
二是组建“三员”队伍“强专业”。引入36名有教师、医生、社工等职业背景的家事调解员、家事调查员和心理疏导员,充分发挥“三员”通语言、熟风俗、善共情等特殊优势,广泛开展诉前家事调解、家事调查,参与的案件调撤率连续三年稳居65%以上,嵌入家事调查报告的案件无一被发改。
三是开展温情调解“暖人心”。秉持“柔性司法、暖心调解”理念,设立“花点时间”家事调解、“柳暗花明”家事调查、“朝花夕拾”案后回访全流程家事调解机制,配套圆桌法庭、家事沙龙、亲子活动室等8个功能专区,营造温馨氛围、消除对立情绪,引导双方自愿达成调解、自觉履行协议,促进家事纠纷实质化解。
来 源丨最高人民法院